為什麼假機器人比真機器人更有趣

Robin Murphy 的日常工作是在德州農工大學擔任電腦科學與工程教授;她專門針對災區搜救用的活動機器人研究人工智慧。但她最近臭名昭著的原因並非是她的研究,而是一篇完全偏離災區機器人領域的部落格文章:《星際大戰》電影的機器人。

星際大戰中的機器人 R2-D2 和 C-3PO (資料來源:Wookieepedia)

Murphy 大概跟目前所有人一樣都有資格可以對星際大戰的機器人發表意見。她寫了一本關於人工智慧的書,透過經典的科幻短篇小說來加以說明,其中包括一些由科幻傳奇人物艾薩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所撰寫的故事。她有個見解說道:最傑出的機器人主題科幻小說在 1980 年代前就問世。早期的故事焦點擺在機器人的意義為何,之後的故事則是在探討身為人類的意義。

當然,一定年紀的科幻迷大概都知道西莫夫在 1942 年所制訂的機器人三大定律:

  1.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2.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命令與第一定律發生衝突。
  3. 在不違背第一或第二定律之下,機器人可以保護自己。

Murphy 指出,媒體經常將這三大定律視為機器人倫理的終極展現,但阿西莫夫制訂這些定律是刻意要聽起來合理,但其實保有一些模糊地帶。阿西莫夫設計這些定律,並非用來推進機器人的技術,而是為了要製造衝突,以便他編撰故事情節。Murphy 表示,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與其說是倫理決策,不如說是避免意外的基本工程準則。

回顧早期科幻作家在機器人技術上所犯的錯,確實也是發人深省。在這類錯誤中,最明顯的大概就是,故事往往會假設軟體或正電大腦的運作正常。因此,故事中遇到的問題必定源自於硬體故障。現實情況是,軟體確實有可能才是嫌疑犯,而變成誤判影像的機器人,或將行人撞倒的自駕車。

在早期科幻小說中,有另一個錯誤的想像則是大型主機思維。作家有時會對集中式的控制和協調制度過度執迷,這在如今看來相當有趣。Murphy 表示,即使科幻小說作家設想機器人能夠自己行動並學習,但作者通常還是會搞錯學習演算法。特別明顯的是,作者有時會賦予神經網路近乎神秘的特質,誠如 Murphy 所說:「深度學習聽起來,就是比較有深度、深思熟慮而且沉重」。實際上,深度學習只是從功能之間密集的統計關係層面來看,而不是指淵博程度的「深度」。從歷經 50 年的人工智慧研究來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機器人可以超越其設計所施加的邏輯界限。

這也帶出 Murphy 最近針對《星際大戰》電影機器人所發表的評論。她解釋說,電影中的機器人似乎比現實世界的機器人更先進,甚至更有趣。這是因為它們經常扮演類似人類的角色,如士兵、調酒師、翻譯員和老師,而不是機器人擅長做的一些骯髒、沉悶和危險的工作。如果真實機器人的製造商提出的設計具有星際大戰傳奇中那種魯布·戈德堡式的複雜性,他們可能會被解僱。

例如,有個名為 IG-11 的刺客機器人裝有一個旋轉炮塔。此功能為射擊場景增添了動感和刺激感,但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必要的。「IG-11 的超額自由度根本會引來聯合故障,還會增加運算與動作控制的要求。較實用的設計可能會採用較不刺激但更可靠的固定式感測器和效應器陣列,以提供相同的 360° 射擊範圍。」Murphy 如此表示。

另一個過於複雜的星際大戰機器人則是 AT-ST 走獸。養磷蝦的人只要架設絆線即可將走獸輕鬆推倒。諷刺的是,因為 Boston Dynamics 的 Spot 四足機器人有一段客串演出,促使 Murphy 寫道:「也許帝國對複雜的機器人機制過度依賴 (再加上風暴兵無法擊中他們瞄準的目標),造成了帝國的滅亡,特別是鄰近星球的大眾應該都可取得更加敏捷和強大的 Spot 機器人時。」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星際大戰》角色有時會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而不使用空中無人機。這似乎是另一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事情,因為連火星上的毅力號漫遊車都已經採用一架名為「機智號」的直升機來幫忙遠離麻煩了。

因此,後代可能會像現在的觀眾一樣喜歡看《星際大戰》電影。但部分吸引力可能是因為對編劇如何使用機器人而嗤之以鼻。

關於作者

Image of Lee Teschler

Lee Teschler 是 Design World 網站、線上資源和印刷出版物網路的執行編輯。Leland (Lee) Teschler 在 Penton Media 任職 37 年,自 1977 年起擔任 Machine Design 的特約編輯,並在 2006 年晉升為該出版物的總編輯。在此之前,他曾是聯邦政府的通訊工程師。Teschler 擁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工程學士學位和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以及克利夫蘭州立大學的 MBA 學位。

More posts by Lee Teschler
 TechForum

Have questions or comments?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on TechForum, Digi-Key's online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resource.

Visit Tech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