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 的頭號安全漏洞

要讓網路安全無虞,最弱的環節也必須注意。對許多應用來說,最大的漏洞往往不是演算法或通訊協定,而是終端使用者。

一般而言,使用者無意製造問題或讓網路遭駭,卻很容易不小心這麼做。這意味著,使用者的行為會無意間破壞現有的安全措施。例如,如果使用者忘記鎖上門閂,門閂就無法阻止任何人進入。

一個適合說明「人與安全的關係」的經驗法則:人不會錯過任何搞砸事情的機會。此外,使用的人越多,也就有越高的機會和頻率把事情弄糟。

想想許多網路駭客事件是從閉路電視攝影機開始的。儘管有些駭客事件是利用設計缺陷得逞 (例如,如果您在安全機制中實作後門程式,您可能並不是唯一的使用者),但多數都是拜使用者所賜。這又是另一個經驗法則,就是別讓使用者有機會搞砸。

對於有數十億台新裝置即將上線的 IoT 來說,這一點就特別重要。這些裝置的安裝者不可能都是專家。因此最優秀的設計人員,會假設使用設備的人一般都不是專家。事實上,如果您設計的系統,就算安裝者刻意擾亂也能確保安全,那麼系統就真的很安全了。有些開發人員可能甚至認為,這是確保系統安全的唯一方法。

對 IoT 設計人員來說,這意味著在基本層級就應當實作安全防護,讓使用者涉及最少。首先是連接性。例如,《使用 LoRaWAN 全面保護 IoT》探討了低功率 LoRaWAN 協定如何作為建立和管理無線通訊的關鍵環節,以保護資料。該文章說明幾項工具,包括 STMicroelectronicsSTM32 LoRaWAN 探索板MicrochipSAM R34 Xplained Pro 評估套件,以及 Renesas 的 IoT 快速原型開發套件。這些工具可用來協助開發人員達到完美的 IoT 安全防護。

STMicroelectronics 的 STM32 LoRaWAN 探索板圖片STMicroelectronics 的 STM32 LoRaWAN 探索板 (圖片來源:STMicroelectronics)

想想一個簡單的感測器節點,安裝者可能必須在某個特定位置部署數百個感測器。為了確保 IoT 網路的安全性,安裝過程必須毫無漏洞。畢竟,只要有一個脆弱的節點,就足以讓整個網路陷入風險。使用 LoRaWAN 等協定,能完全避免使用者參與安裝過程。例如,原廠可以對節點進行編程,設定加入特定網路所需的驗證資訊。這樣,安裝者就少了一個搞砸事情的機會。

當然,隨著資料進入雲端,安全防護變得更加複雜。然而,安全防護是從網路的最底層開始建構,此處節點處理的工作不多,但會收集些許資料並傳送到網路上。在感測器節點層級加強漏洞管制,儘量避免使用者參與其中,這不僅能提高整體安全性,還能讓 IoT 系統更穩固。

關於作者

Image of Nicholas Cravotta

Nicholas Cravotta 擔任 EDN、Embedded Systems Programming 以及 Communications Systems Design 的技術編輯,更是 Multimedia Systems Design 的創辦主編。他具有 17 年的工程師實務經驗,瞭解複雜系統設計背後的難題。他曾實際參與困難的即時嵌入式系統任務、編寫 PC 和工作站用的應用程式軟體、從頭開始打造作業系統、開發內部軟硬體的開發與測試工具,更曾在不同平台間進行軟體移植,實務經驗不勝枚舉。他發表的文章超過 800 篇,也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提供程式設計和技術寫作課程,閒暇之餘更是獲獎肯定的遊戲設計人員。

More posts by Nicholas Cravotta
 TechForum

Have questions or comments?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on TechForum, Digi-Key's online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resource.

Visit Tech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