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係數:是敵或友?

每位處理類比電路細節的工程師,以及進行高階系統效能分析的工程師,都瞭解各種溫度係數對關鍵元件參數的影響。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是熱膨脹係數 (CT) 以及電阻溫度係數 (TCR)。

圖 1:在烤架鐘擺中,兩種金屬擺桿之間的 CTE 差異會妥善安排,讓擺桿「倚靠」彼此滑動,藉此抵銷鐘擺長度的大部分變化;A 是外佈線路圖、B 顯示正常溫度下的擺桿長度,C 則是較高溫度下的擺桿長度。(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些溫度引發的變化無可避免,因為這是基本物理定律與材料科學的結果。雖然 CTE 與 TCR 數值通常都挺小,但仍可對高精密或高頻設計造成明顯影響。設計人員若要應對這些規格變化,會使用盡可能最低 CTE 或 CTR 的材料與元件,或使用可大幅抵銷的精妙拓撲,進而將影響降至最低。

工程師、科學家及機械人員長久以來都瞭解 CTE 及其帶來的影響。約翰‧哈里森在 18 世紀中期打造了超準確且獲獎肯定的鐘擺式時鐘。他在當時就把 CTE 當作誤差來源,會改變鐘擺的長度,而這就是造就時鐘振盪器的基礎。即便材料的 CTE 很小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注意到,但對他所打造的航海時鐘來說卻是重大的誤差來源。

為了解決此誤差,他使用烤架 (也稱為五弦琴結構) 鐘擺,以兩種不同的金屬 (如鋅與鐵) 以框架排列方式組成 (圖 1)。隨著溫度變化,擺桿會順著彼此滑動,進而大幅度抵銷 CTE 的影響。

CTE 帶來的另一個難題並非尺寸本身的變化,而是尺寸間的差異,這在兩種材料接合時會發生。在極端情況下,尺寸變化產生的應力,會引發張力,導致接點破裂。即便沒有立即出現明顯斷裂,反覆的熱循環會導致接點衰退 (疲乏) 而釀成微小破裂,進而引發故障。在許多情況下,讓 CTE 相符跟實際值本身一樣重要。

TCR 的影響:超乎實體尺寸

若精密電子產品要介接感測器,TCR 會讓許多因素改變,如增益設定電阻或偏壓電流與偏移的值等,進而產生誤差。與鐘擺設計一樣,巧妙的設計會脫穎而出。在此例中,會在一般基板上採用成對的電阻搭配差動電路上幾乎相同的 TCR,因此 TCR 會大幅漂移進而彼此抵銷。

但仍有許多情況並不適合此做法,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基本的材料科學。以用於上拉的標準電阻為例,其 TCR 大約為 1000 ppm/°C。若此電阻當作電流感測分流電阻使用,無可避免的 I2R 效應所產生的自體發熱會導致電阻值明顯改變。如此一來,基於簡單的 I= V/R 關係,會導致電流量測的誤差。

有個解決此潛在問題的方案,就是使用實體尺寸較大且具有更大熱質量的電阻來降低 TCR 的效應,甚至是測量電阻溫度來制訂修正因數然而,這些做法會增加直接元件成本、板空間與複雜度。因此,製造商會利用獨特 (通常是專有) 的材料與製作技術開發特殊的電流感測電阻,打造出具有極低 TCR 的電阻。

例如,Vishay DaleLVR03R0100FE70 電阻,在 0.1 Ω (W) 至 0.2 W 數值下,就具有最低 ±50 ppm/°C 的 TCR。這比一般標準電阻的 TCR 還低一倍以上,而特殊電流感測電阻更可針對高精密應用提供僅有數 ppm/°C 的 TCR。

將缺點化為優勢

創新通常包括將缺點轉變成實用特性的過程。數十年前,工程師利用不同金屬的相異 CTE 特性建構由溫度驅動的雙金屬開關,其實就是有觸點的簡易金屬條 (圖 2)。金屬條在溫度變化下彎曲或拉直時,末端觸點會與對應的固定觸點接通或斷開。此設計應用在一些恆溫器中,以及搭配電阻線纏繞,當做過電流截斷措施使用時:

圖 2:雙金屬條可當作簡易但有效的溫度驅動式電氣開關。(圖片來源: Chegg Inc.)

有個廣泛使用的恆溫器設計,其中的雙金屬條以螺旋式纏繞,並在末端連接一個密封的水銀開關 (圖 3)。如此一來,在時間推移及開/關循環下,就不會有觸點回彈、火花、腐蝕與磨損的問題。有上百萬個家用恆溫器都是採用此簡易且有效的做法為基礎製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經典的 Honeywell 恆溫器。別擔心此全機械式設計會有可靠度的疑慮,因為已經通過廣泛的現場實證,可運作超過 30、40 年都不會有問題。

圖 3:此恆溫器設計將雙金屬條螺旋纏繞,並在末端使用密封的水銀開關 (箭頭處),而非裸露觸點,已經通過實證,是可靠且低成本的消費性產品。(圖片來源: Parallax Forum Inc)

設計人員也運用 TCR (一般認為是確定性特質) 來打造實用的元件。熱敏電阻屬於電阻式溫度感測器,需仰賴較大的 TCR,且相當講究能達到一致標稱電阻與 TCR 值的材料製作能力。舉例而言,Texas InstrumentsTMP6131DECR 是雙端子的矽基被動式元件,具有正溫度係數 (PTC) 以及在 25°C 下達 6400 ppm/°C 的超高 TCR。其電阻值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劇烈增加;請注意此反應的輕微非線性度,這主要是因為 TCR 屬於溫度函數的一種 (圖 4)。絕大多數熱敏電阻的非線性度都比此元件高。

圖 4:TMP6131DECR 的電阻與溫度關係曲線顯示出高靈敏度及輕微的非線性度。(圖片來源:Texas Instruments)

眾所周知的理想二極體定律也受到溫度的廣泛影響,因為溫度會決定眾多二極體參數之間的關係 (圖 5)。此溫度層面會在電路設計中引發諸多問題,但也可當作固態溫度感測器的基礎。

圖 5:理想二極體方程式可用來確定飽和二極體電流的主要參數值結果。(圖片來源: PV Education)

例如,Analog Devices 的 TMP36GT9 是容易使用的類比輸出溫度感測器,採用三端子 TO-92 封裝 (圖 6)。在核心處有電流源,其電流輸出是絕對溫度 (K) 的線性函數。此 IC 具有內部緩衝器,可將電流轉換成電壓,可在 -40°C 至 125°C 範圍內提供 10 mV/°C 的輸出。

圖 6:Analog Devices的 TMP36GT9 三端子溫度感測器容易使用且準確,可產生明確指定的 10 mV/°C 類比輸出。(圖片來源:Analog Devices)

突破 CTE 和 TCR 的限制

即便是不起眼且經常視為理所當然的印刷電路板 (PCB) 也有溫度相關的考量。非常廣泛運用的 FR4 層壓板,在 X、Y、Z 軸上的 CTE 值分別為 14、12、7 ppm/°C,這些值相當低,但對於將板件當作電路元素使用的情況來說 (如許多 RF 設計),就可能過高。在此情況下,板材料的 CTE 要降低大約 20% 至 30%。

雖然 CTE 是 PCB 上受溫度驅使而變化的最顯著因素,在多重 GHz 頻譜中,也要考量其他參數的溫度相關效能。介電常數 εr (有時稱為 Dk,與相對電容率密切相關) 的基本參數就要納入考量。此制度可針對填充指定材料的電容,以及同一個電容在真空下且無介電材料的情況,決定兩者的電容量比率。

在許多較高頻的 RF 設計中,PCB 會當作電容式電路元件,以構成 LC 濾波器、微帶傳輸線等。這顯然是無法避免的寄生元件,因此 εr 的標稱值相當關鍵,溫度穩定性也一樣。基於溫度變化下的濕度吸收率與尺寸差異,常用的 FR4 層壓板僅有中等穩定度 (並不意外,越便宜的合成樹脂越糟)。

為了因應此問題,電路板材料廠商研發出 εr 規格更一致的層壓板 (圖 7)。此圖比較了兩款陶瓷填充的 PTFE (Teflon) 層壓板,以及一款純 PTFE 的板件。

圖 7:這三款先進的非 FR4 層壓板介電常數 εr 圖,顯示板件在參數與溫度關係下的差異,這會對多重 GHz 的設計有重大影響。(圖片來源: Rogers Corp.)

R03003 款式在 -50°C 至 +150°C 間的 εr 變化很小,而純 PTFE 板以其優異的介電特性著稱,包括低漏電流,則有明顯且非線性的變化。R03035 層壓板不像 R03003 那麼優秀,但遠比 PTFE 材料好。

結論

溫度係數一直是設計時的考量因素之一,從精密類比前端到 RF 振盪器都需納入考量。試想晶體振盪器在溫度受控烘爐中達到穩定就知道。設計人員分為兩派:一派可運用技術來適應、降低甚至抵銷溫度變化的確定性效應;另一派則想辦法以創新方式,利用這些變化的優勢。

看看溫度及其影響,就可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溫度係數:是敵或友?」。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就是亦敵亦友,彼此互相牽制。

 

建議參閱:

電流量測的基本知識:第 1 篇 - 電流感測電阻

如何使用熱敏電阻準確感測溫度

快速建立以熱敏電阻為基礎的精確溫度感測電路

PCB 的製造方式

Flyover™ 纜線:無可避免,但並不容易

印刷電路板:身負重任的無名英雄

 

參考資料:

1 – Dava Sobel, “Longitude

2 –Wikipedia, “Gridiron pendulum

3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Hyperphysics, “Resistivity and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at 20 C

4 –Cirris Systems,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Copper

5 &ndashWikipedia, “FR-4

6 –Rogers Corp., “RO3035™ Laminates

7 –Sierra Circuits.“PCB Substrates: Knowing Your Dielectric Material’s Properties

8 –Fineline Ltd, “Teflon & FR4

9 –Nanotech Elektronik, “Materials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關於作者

Image of Bill Schweber

Bill Schweber 是電子產品工程師,至今已撰寫三本有關電子通訊系統的教科書,以及數百篇技術文章、評論專欄,及產品特色介紹。他曾擔任 EE Times 的多個特定主題網站的技術網站管理人,以及 EDN 的執行編輯和類比技術編輯。

在類比和混合式訊號 IC 領導廠商 Analog Devices, Inc. 任職期間,Bill 從事行銷溝通 (即公關) 職務,因此他在技術及公關職能兩個方面皆有實務經驗,能與媒體雙向交流公司產品、業務事例及傳遞訊息。

Bill 在加入 Analog 從事行銷溝通職務前,原在業界舉足輕重的技術期刊擔任副主編,也曾任職於該公司的產品行銷和應用工程團隊。在此之前,Bill 於 Instron Corp. 從事材料測試用機器控制的類比電路和電源電路設計以及系統整合。

他擁有麻薩諸塞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學位,為註冊專業工程師,並持有進階級業餘無線電執照。Bill 也曾就各類工程主題進行線上課程的規劃、撰寫及講授,包括 MOSFET 概論、ADC 的選擇以及驅動 LED。

More posts by Bill Schweber
 TechForum

Have questions or comments?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on TechForum, Digi-Key's online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resource.

Visit Tech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