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9 電子展上不乏拾人牙慧之作,但仍有創新者以激發人心的點子展露光芒
CES 2019 充斥著 5G、無人機、人工智慧 (AI)、自主式產品、穿戴式,以及智慧 (及不太有智慧的) 家庭連線與安全性產品。在展會上,Nvidia 宣佈推出一些有趣的晶片,AMD 執行長蘇姿豐也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說;許多有趣的概念、點子、小玩意,以及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產品也紛紛亮相。有些展品可謂是令人驚喜,不僅實用,還能啟迪靈感。
先談談驚喜的部分。我一路走走看看,並與一些提供最新創新技術的參展業者交流。幾個小時後,我走到了 Millner-Haufen Tool Company 的攤位,我不得不信服,我所見到的工程應用竟然是真的 (圖 1)。
圖 1:Millner-Haufen 展示該公司的多功能彈性鑽頭如何快速地將回火鋼和混凝土塊變得像瑞士起司一樣。這項展示非常吸睛,而且完全令人始料未及。(圖片來源:ClariTek/TechWire International)
該公司展示了多功能鑽頭,在切割回火鋼、混凝土及瓷磚時有多柔韌易彎。假如您曾經弄斷過鑽頭,您就能理解為什麼這項展示這麼吸引人。這項展示實在是太棒了,讓我忍不住分享給大家。這個鑽頭著實出人意料,跟我用一般市售鑽頭的體驗截然不同。任何一位工具使用者 (無論是專家還是愛好者),都會希望在生日或節日收到這種創新鑽頭當作禮物。應該這麼說,工具使用者自己也投資一個吧!當然,要成功為材料鑽孔,其中一個祕訣是正確使用這種鑽頭,而且速度拿捏得宜。
現在,再來看看 CES 展會上有哪些優秀的展示吧。
運用細菌電氣特徵,達到最佳的皮膚治療效果
台灣 Skin Electric 公司研究發現,皮膚的細菌會發出電脈衝,而且每種細菌都有自己的電氣特徵。他們基於此研究,帶來令人驚歎的展示 (圖 2)。
圖 2:Skin Electric 發現,皮膚的細菌會發出電氣訊號,而且每種菌株都有自己的電氣特徵,團隊由此想出精準治療皮膚病的方法。(圖片來源:ClariTek/TechWire International)
藉由這些發現,Skin Electric 開發出一種方法來識別可能引發皮膚病的細菌源,並可由此對症下藥。這與現今的治療方法很不一樣。目前的方法是使用多種局部性和攝入性化學品以及賀爾蒙療法,不斷嘗試從錯誤中找到正確結果。
耳機和自駕車技術有什麼共同點?
共同點可能在於人工智慧,而這也是 CES 電子展上許多展品的共同主題。不過,Waverly Labs 的 Pilot Translating Earpiece 耳機 (圖 3) 和 OmniEyes 的 OmniCam 系統特別有意思。這兩者均展示了藉助後端 AI 演算法和資料利用技術,能如何透過非常簡易的前端硬體,讓使用者和硬體製造商獲得愈來愈多的益處。
圖 3:Pilot Translating Earpiece 利用 AI 造福旅行人士,將 15 種語言直接翻譯到配戴者的耳裡。(圖片來源:ClariTek/TechWire International)
Pilot Translating Earpiece 能理解多達 15 種語言,並直接翻譯到使用者的耳裡。除了結合語音辨識、機械翻譯和穿戴式技術,這款耳機的迷人之處在於,硬體會隨著時間變得「更聰明」,原因就在於演算法會從每個使用案例中歸納資料。
OmniEyes 的模式也一樣,將相當簡易的 OmniCam 行車紀錄器技術,部署到目前及未來的汽車中,以識別本地的關注點,包括商店、招牌、坑洞、雕像等,並將該資料送回資料庫進行分析 (圖 4)。駕駛人能藉此獲得環境資訊,而透過將資料持續串流到 OmniEyes 的資料庫,該公司還能為第三方提供資料服務,第三方或許也能即時檢視重要的關注點,以及令人感興趣的重要特點。
圖 4:OmniEyes 的 OmniCam 行車紀錄器會分析環境,為駕駛人識別出關注點,並持續更新具有 AI 分析能力的遠端資料庫。(圖片來源:ClariTek/TechWire International)
OmniEyes 使用自行研發技術在邊緣 (攝影機) 端進行本機資料分機,以便儘量減少傳送至上游的資訊,將頻寬需求及功耗降至最低。
上述的耳機和攝影機應用,有效地展示了如何使用簡易的硬體來收集重要的資料,並為最終用戶提供良好且不斷精益求精的服務。這一切完全不需要更新硬體。事實上,這兩種裝置類似於 Amazon Alexa 以及 Google Home,與其背後的遠端伺服器和演算法相比,都是相對簡易的元件。而且這些演算法都會持續改善,並讓裝置變得更聰明、更有用。
照顧長者與體弱者
我曾有過照顧長者的經歷,她最近已經過世,願她安息。我一度感到很失望,因為找不到真正有用的方法幫助她,或者說整個老年群體 (參見《銀髮族照護:一定有更好的方法》)。這個人就是我的岳母。她因為康復中心給錯藥,導致情況惡化,因而離世。在技術資源豐富的今日,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
CES 2019 電子展上展示了適用於一些特定狀況的點式解決方案。雖然這些技術再也幫不了她,但也許有天能夠納入到長者照護規定或計畫中,使其更完善。
例如,摔倒是老年人最怕發生的事情之一。有些老年人摔倒後站不起來,光這點就令人害怕,但有許多人甚至會骨折或臀裂。E-vone 推出的智能鞋,雖然無法防止老年人摔倒,但能在跌倒時傳送無線警示通知他人,至少不會讓老年人受困原地 (圖 5)。
圖 5:E-vone 智能鞋專為老年人而設計,能在老年人跌倒時傳送無線警示。(圖片來源:ClariTek/TechWire International)
而我對此的建議是採取更具預防性的作法:設法分析腳步移動的資料,偵測逐漸惡化的平衡狀況。當使用者逐漸下意識地進行更多修正平衡感的動作時,腳部肌肉的運動量將會增加,而這就是其中一種指標。然後,鞋子便能在摔倒之前傳送警示。
Triple W 則展示了針對大小便失禁情況而設計的 DFree 穿戴式裝置,這對老年人及失能者有所幫助 (圖 6)。此裝置會及時偵測到膀胱快脹滿的情況,避免發生「失禁意外」。
圖 6:Triple W 推出的 DFree 裝置,會在膀胱快脹滿時提醒使用者,避免發生「失禁意外」。(圖片來源:ClariTek/TechWire International)
雖然 DFree 裝置的用途令人起敬,但除了判斷脹尿外,監測膀胱液位有助於進行更多的判斷。缺尿可能代表攝取的液體太少,這種危險情況不只是老年人和體弱者的專利,很多人都有這種狀況。完全無尿可能代表腎衰竭。而且,進行尿液的光譜或無線電波分析,能指示出其他一些尚未偵測到的病徵。還有很多新的想法有待開發。
另一方面,BrainRobotics 在低成本的智慧型義肢領域,有令人興奮的進展 (圖 7)。
圖 7:BrainRobotics 開發出價格平易近人的智慧型義手,內建機器學習能力,能讓使用者更直覺使用。(圖片來源:ClariTek/TechWire)
這款義手具有八個肌電感測器,能精準偵測從腦部發出的訊號。此外,更採用節省成本的機械設計,因此只需要更換零件,無需更換整隻義手。其採用的機器學習技術,能讓使用者在使用上更加直覺。
最後,Sengled 顛覆了某些人的想法,讓 LED 燈變得更智慧。該公司想出非常高明的設計,將動作感測器整合到 LED 燈泡中 (圖 8)。只要將燈泡插入一般室外的燈座中,燈泡馬上就變成能感測動作的室外燈,因此不必購買燈具或重新配線。
圖 8:Sengled 巧妙地將動作感測器整合到室外 LED 燈泡中,為標準的室外燈具增添了動作偵測能力。(圖片來源:ClariTek/TechWire International)
結論
Sengled 和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公司真的有所創新,但有些新創公司則不然。許多參展公司的展示品,只是仿冒別人既有的設計或稍做微調而已,令人感到吃驚和失望。我曾與某家公司交談,他們展示的項目其實是仿製 Ring 公司推出的室外攝影機和 LED 燈。我問該公司的代表人員,這項產品和 Ring 公司的原創品有沒有任何不同。他坦率地說,沒有。我只好離開,心裡覺得非常匪夷所思。雖然這也許是個很好的商業模式,但一個原本應該引領未來潮流的展覽會卻有這樣的結果,令人感到十分沮喪。所幸仍有一些難得的珍品,能作為未來設計創意的靈感來源。

Have questions or comments?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on TechForum, Digi-Key's online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resource.
Visit Tech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