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感測器融合技術套用到加速計和陀螺儀
資料提供者:DigiKey 北美編輯群
2018-01-30
加速計和陀螺儀是在無人機、行動電話、汽車、飛機和行動 IoT 裝置上取得加速度和旋轉資訊的首選元件。但是,加速計和陀螺儀都容易產生誤差,前者產生雜訊,後者產生漂移,因此工程師必須採取創新作法來達到最佳準確度。
其中一個作法就是感測器融合技術。本文將分別評估加速計和陀螺儀,瞭解出現這些雜訊和漂移誤差的原因。然後再舉例說明各種類型的感測器,並說明如何使用感測器融合技術合併兩種感測器的結果,進而減輕誤差所造成的影響。
選擇正確的感測器
加速計可測量施加在物件上的所有線性力量,單位為毫伏/克 (mV/g)。移動物件可能出現加速等動態運動,同時持續受到重力的靜態力量影響。將加速計連接物件,即可測量物件的加速度以及施加在物件上的地心引力。然而加速計容易隨著時間而出現位置誤差。
圖 1:無人機搭配 3D 加速計與 3D 陀螺儀感測器,可順利提供位置回授資料給地面控制單元。(圖片來源:Wikipedia 和 STMicroelectronics)
陀螺儀會指出隨著時間推移作用在物件上的角速度變化率,單位為每秒每度之毫伏數 (mV/deg/sec)。在物件上搭載陀螺儀,感測器即可順利測量該物件的角度變化,但如同加速計,陀螺儀的角度誤差會隨著時間而穩定增加。
許多加速計與陀螺儀都是使用微機電系統 (MEMS) 製造。在 MEMS 感測器的生產過程中,會在相同的微米級矽基板上結合矽功能與機械功能。這些裝置的主要元件包括機械元件、感測機構,以及特殊應用積體電路 (ASIC)。
MEMS 加速計
單體 MEMS 加速計在構造上採用固定型矽板,以及可回應外力的機械式彈簧 (圖 2)。
圖 2:MEMS 加速計模型使用矽元件與機械元件來產生電容量變化,以因應加速度的變化。(圖片來源:HowToMechatronics.com)
有個常用的 MEMS 感測技術是使用晶片上可變電容。在運動中,綠色固定板會維持靜止,而橘色質塊則沿著加速度軸伸縮。藉著這種運動,電容值 C1 與 C2 會隨著固定板與質塊間的變動距離而改變。
圖 3:某 MEMS 加速計電容的結構放大圖。(圖片來源:DigiKey)
從量化角度來看, C1 與 C2 值的變動取決於電容板間的距離,即「d」(圖 3)。
說明:
0 = 空氣的介電常數 = 8.85 x 10-12 法拉/米
r = 基板相對於空氣的介電常數
L = 相鄰之固定板與質塊的長度
W = 固定板與質塊的厚度
d = 固定板與質塊間的距離
方程式 1 的關鍵變數是 d。距離的改變會在加速度與地心引力下保持恆定。當感測器靜止或達到恆定速度的狀態時,此結構就會鬆弛。然而,地心引力仍舊存在。
若為單一單元,這些電容數值可能在低於皮法拉 (pF) 的範圍內。將多塊板並聯,則可將數值提升到可用範圍。
在此範例中,電容的測量電路將 C1 與 C2 當作分壓器,放在彼此相對的電源供應器之間 (圖 4)。訊號通過低通濾波器,然後用三角積分類比數位轉換器 (ADC) 進行數位化。
圖 4:在實作範例中,C1 與 C2 會在彼此相對的電源供應器之間形成分壓器,且輸出經過數位化。(圖片來源:Maxim Integrated)
3D 加速計
在 3D 加速計中有三個加速計感測器,以正交方式安裝 (圖 5)。
圖 5:3D 加速計提供 X、Y 與 Z 軸位置加速度的輸出資料。(圖片來源:STMicroelectronics)
這三個加速計的感測機構也是採用電容性機構。STMicroelectronics 的 LIS2DW12TR 數位輸出三軸加速計是一款適用於動作啟動式功能的加速計。LIS2DW12TR 屬於 MEMS 3D 加速計,具有一個數位輸出,以及四種不同的操作模式:高解析度、一般、低功率與斷電。
高解析度模式提供 14 位元數據輸出碼,可提升測量準確度。當滿量程位元設定為 ±2 g,高解析度模式的典型靈敏度為 0.244 毫克/位數 (mg/digit)。另外,當滿量程位元設定為 ±16 g,高解析度模式的典型靈敏度為 1.952 mg/digit。此裝置的典型零重力出廠微調偏移準確度為 ±20 mg。
3D 加速計會測量 X、Y 與 Z 軸上的線性加速度。在旋轉 (例如滾動) 時,內部固定板與質塊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因此,加速計不會對角速度產生回應。
基於此特性,3D 加速計適合用於動作偵測、手勢辨識、顯示方向,以及自由落體偵測等應用。然而,這只滿足無人機一部分的感測要求而已。
3D 陀螺儀
MEMS 陀螺儀也倚賴矽元件與機械元件之間的變動電容量;但在此配置下,感測器會隨著角速度的變化而產生電容量變化。
3D 陀螺儀有三個陀螺儀感測器,以正交方式安裝 (圖 6)。重力的測量單位為「英尺/秒/秒」(ft./s/s),其中 1 g 等於地球的地心引力。這三個陀螺儀的感測機構也是採用電容性機構。
圖 6:3D 陀螺儀可提供在 X、Y 與 Z 軸上的角加速度旋轉輸出資料。(圖片來源:STMicroelectronics)
STMicroelectronics 的 I3G4250D 三軸數位輸出陀螺儀適合當作導航系統的陀螺儀。此元件提供 16 位元數據輸出碼。
當滿量程位元設定為 245 度每秒 (dps) 時,典型靈敏度為 8.75 毫度每位數每秒 (mdps/digit)。另外,當滿量程位元設定為 2000 dps,高解析度模式的典型靈敏度為 70 mdps/digit。此裝置的典型數位零速率位準為 ±10 dps。此零速率位準以及靈敏度效能,可讓設計人員在生產時避免更多的補償及校準。
3D 陀螺儀會測量 X、Y 與 Z 軸上的角加速度。如果在陀螺儀上施加線性加速度,內部固定板與質塊之間的距離會保持不變。因此,陀螺儀不會對線性速度產生回應。
基於此特性,3D 陀螺儀適合用於動作控制、家電和機器人等應用。然而,將陀螺儀與加速計結合,即可開始滿足無人機的感測要求。
結合 3D 加速計與陀螺儀
加速計與陀螺儀各自都可以為導航系統帶來強大的優勢,然而兩者在某些領域中都有資料不確定性的問題。由於這兩種感測器都是在收集物件移動狀況的相關資料,因此,合併輸出資料以便最佳利用兩種感測器,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可藉由感測器融合技術來達成這個目標。
感測器融合技術結合了不同來源的感測資料,產生的資訊不確定性較低,即準確度更高。在陀螺儀與加速計的組合中,兩者各自抵銷對方的雜訊與漂移誤差,以提供更完整且更準確的動作追蹤功能。
透過 Kalman 濾波器或互補濾波器的實作,即可將這些感測器的輸出合併。Kalman 濾波器是強大的工具,可將具有不確定性的資訊進行結合。在動態系統中,此濾波器相當適合用於持續變動的系統。
若要合併 3D 加速計與 3D 陀螺儀的數據,在同一裝置中併用兩種功能是最有效的方法。STMicroelectronics 的 LSM6DS3HTR 3D 加速計與 3D 陀螺儀就是此類裝置的範例之一。此裝置適合的應用包括計步器、動作追蹤、手勢偵測與傾斜功能等。
LSM6DS3HTR 具有動態的使用者可選滿量程加速度範圍:±2/±4/±8/±16 g,以及角速率範圍:±125/±245/±500/±1000/±2000 dps,皆可媲美獨立型的相似產品。
在合併 3D 加速計與 3D 陀螺儀時,互補濾波器 (或 Kalman 濾波器) 起初會為了追求精確度而使用陀螺儀,因為陀螺儀不容易受到外力影響。在長時間使用下,則會使用加速計資料,因為加速計不會漂移。
在最簡單的濾波器形式中,軟體方程式為:
這些數值會隨著時間加以整合。
此外,STMicroelectronics 提供眾多軟體,可支援使用 STM32 微控制器的感測功能。
結論
在設計人員努力從移動的物件擷取更準確的資訊下,透過感測器融合策略,讓 3D MEMS 加速計與陀螺儀彼此搭配使用,即可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克服運動與導航方面的難題。

聲明:各作者及/或論壇參與者於本網站所發表之意見、理念和觀點,概不反映 DigiKey 的意見、理念和觀點,亦非 DigiKey 的正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