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手的 IoT 裝置電池模擬任務

如果您曾在模擬 IoT 裝置的電池上吃過苦頭,請舉個手吧。我們已聽到您的心聲 – 要建立一個跟成品一樣真實、而且電池相當靠近電子元件的環境,絕對是一項挑戰。今天我們要分享一些如何成功的寶貴秘訣。

本文較長,若您趕時間,請看以下摘要:

  • 距離越長,電阻值越高 – 請記住,產品裡的電池會非常靠近電子元件,而您的測試設置很可能使用較長的纜線,而無法達成這種近距離連線。
  • 當心高電阻值 – 這可能發生毀滅性災害,例如當突發的電流激增在電線上造成壓降,將導致系統進入重置。
  • 電阻問題解法 1:選擇短而粗的纜線,將電阻值降到最低。
  • 電阻問題解法 2:將一個或多個電容直接連接到元件的電壓輸入端,提供儲能來源。
  • 切記仔細選擇合適的電容 (最佳的 ESR + 電容大小)。
  • 檢查您的資料 – 電阻問題解法 2 將影響您的測量結果。

有興趣了嗎?想閱讀全文嗎?太好了!讓我們繼續吧。

距離越長,電阻值越高

在真實產品裡,電池 (幾乎) 總是緊鄰電子元件。這樣的安排並非偶然,較短的接線會讓電池和負載間電流路徑的電阻值變小。聽起來很有道理吧?

當我們模擬電池時,往往會使用較長的電線,產生不必要的電阻值。這算大問題嗎?事實的確如此!電流激增會因為纜線的電阻而產生壓降。壓降過大時,可能會導致電子元件無法正常工作。

是什麼原因造成電流激增?

當元件斷開供應電壓一段時間後,我們將會面臨最糟的情況。這種狀況會釀成災害,因為電路板上的電容變空,需要再次充滿電能。

在突發的電流激增的前幾奈秒內,所有解耦的電容 (在充電之前) 都會起到短路作用。是的,這種情況會發生在 PCB 的所有電容上,從 100 nF 到更大的電容,無一例外。這些電容會導致巨大的湧入電流,而這會在所有沿路的電阻性元件 (即纜線、連接器、PCB 走線) 中產生瞬間壓降。

切記檢查電流路徑上的電阻

那要如何檢查電阻呢?有些裝置採用電量表,透過與電池串聯的電阻測量電流。鋰聚合物和鋰離子電池應始終配備電池保護電路。如果您的設置包含這個電路,則電流路徑中也會包含電阻。 此外,別忘了電流的返回路徑。路徑中的所有電阻都應算在內,包括接地面。

兩種簡易的電阻問題解法

要避開上述難題,我們建議您模擬 IoT 裝置的電池時,採取下列安全措施:

  1. 選擇短而粗的纜線,將電池模擬器與元件之間的電線電阻值降到最低 (請見圖 1)。請參閱這個實用的線規尺寸表
  2. 將一個或多個電容直接連接到元件的電源輸入端,提供儲能來源。

圖 1:電阻問題解法 1:選擇短而粗的纜線,將電阻值降到最低。(圖片來源:Qoitech)

連接電容可建立電荷儲存區,供應電路的局部瞬間電荷需求。換句話說,電荷不需要流經電源線的電阻。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在電源啟動期間,行動電話在一次短脈衝下可輕鬆耗用 4 A 的電流。在這種情況下,務必要在電池連接器附近建立大型的低電阻儲能區 (請見圖 2)。

圖 2:切記在電池連接器的附近建立大型的低電阻儲能區。(圖片來源:Qoitech)

如何選擇合適的電容

在開始之前,我們想說說如何為裝置選擇合適的電容。請務必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 最佳的等效串聯電阻 (ESR) 是多少?
    電容的正確 ESR 搭配電容的微法拉值至關重要。對於電流突衝較短且較高的應用來說,您需要較低的 ESR。如果您需要降低 ESR,則可使用多個並聯的電容。請參閱這個包含 ESR 電容典型值的表格
  2. 最佳的電容大小是多少?
    坦白說,要找到這個答案通常需要反覆進行嘗試。請選擇夠大的電容,以確保元件可正確啟動。但也不要太大,原因是電容會充當低通濾波器,改變電流脈衝的上升時間並影響測量值 (請繼續閱讀,以瞭解詳情)。另外,請務必選擇漏電最少的電容。儲存區的大小需視所需的能源供應 (峰值電流和時間) 及可接受的壓降而定,且不會讓系統進入重置。

淺談測量

在裝置的電壓輸入端附近放置電容會影響測量值。原因在於電容需要充滿電能,而這需要時間。當您採用電阻問題解法 2 時,電流脈衝的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會較慢。結果就類似於在電池測量設備和元件之間串聯一個低通濾波器。但是不用擔心,只要使用合適的電容,測量誤差將僅僅是電容的少量漏電流。

想要更深入瞭解 IoT 裝置的供電知識嗎?

請閱讀這篇文章,瞭解高效率電源管理系統如何讓您最大程度提升電池效能。另外,如果您尚未這樣做,請用看看 Qoitech 的 Otii 電池工具箱!。此工具可將您的 Otii 標準,從 DC 電源供應器提升至全方面的電池分析器和模擬器,為您真實的專案建立切合實際的電力來源。

關於作者

Image of Björn Rosqvist

Björn Rosqvist is the Head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t Qoitech, a Sweden based startup behind the new disruptive power analyzer Otii. Björn has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Applied Physic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Linköping University in Sweden. He has been working within Power Electronics, Automotive and Telecommunication fields, both in large companies as well as start-ups. The last 13 years he has been working with consumer electronics within design and verification.

More posts by Björn Rosqvist
 TechForum

Have questions or comments?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on TechForum, Digi-Key's online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resource.

Visit Tech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