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 MLCC 因熱膨脹發生焊點破裂

經過 3000 次熱循環後,聚合物可提供比金屬端接更穩定的效能

積層陶瓷晶片電容 (MLCC) 是電子產業中使用最廣泛的表面黏著電容技術,更隨著時間有了更多的成長,以其不斷演進的電容值/電壓 (CV) 能力,進一步取代其他電容電介質。接納此技術的一些應用,例如汽車 (尤其是引擎蓋下)、鑽井和採礦以及航太應用,有著迅速變化的熱環境。在這些市場中,具備對冷熱交替的抵抗能力相當重要,因為 PCB 的熱膨脹以及 MLCC 的端接與安裝作法之間若有差異,就會導致焊接失效,尤其是在多次循環之後。

Vishay 開發了一種聚合物端接系統,具有延伸的彎曲能力,可吸收電路板撓曲應力以及熱脹冷縮產生的應力,因此這種端接方法更適合溫度變化的環境。

為了展現這種端接技術在熱波動期間的穩定效能,採用的熱循環測試會依循 AEC-Q200 和 JESD22 Methods JA-104 標準,溫度循環範圍介於 -55°C 至 +125°C。但是,循環次數增加到 3000 次。

會測量並比較兩個端接電極:標準金屬電極和聚合物電極,以測試延伸彎曲能力。使用四種不同的外殼尺寸 (0603、0805、1206 和 1812),皆採用兩種類型的焊膏端接,再以無鉛 (Pb) 焊料焊接到 PCB 上,然後放置在熱循環室中。

組裝後,會在推力測試期間測量初始剪力。在經過 1000、2000 和 3000 次熱循環時,會重複此測量作業。在每個測量階段,會備妥幾個電容的截面,以研究其衰退機制。

圖片:剪力測試的平均結果,歸一化為初始值。(圖片來源:Vishay)

資料顯示,在多達 3000 次循環下,剪力的衰退呈現線性,如上圖所示。與 MLCC 裝置和焊料相比,PCB 的膨脹和收縮長度有所不同,且主體尺寸越大時更為明顯。因此,對於這些外殼尺寸,熱波動的穩定性較低。超過 3000 次循環後,標準金屬端接的接合強度下降大約 80%,聚合物端接系統的接合強度則下降不到 50%。這是因為採用撓性聚合物端接的 MLCC 可以吸收熱循環產生的一部分應力。

0805 主體尺寸在溫度循環後的橫截面圖。(圖片來源:Vishay)

在這次測試中,使用了最常見且最環保的錫銀銅 (SAC) 焊膏。零件的橫截面評估指出,無鉛 (Pb) 焊料的填錫裂開時會出現失效模式。

結論:

MLCC 表面黏著生產組裝時所用的無鉛 (Pb) 焊料,在汽車和其他高溫應用中經常面臨的大量熱循環下,可能會裂開。聚合物端接可用來增強 MLCC 的彎曲能力,不僅可吸收應力,更可在溫度變化下,減少焊料、電容和 PCB 之間收縮/伸長的不匹配情況,進而展現出對裝置彈性的助益。

因此,對於這些應用、會面臨強烈振動或電路板彎曲應力的情況 (如 PCB 組裝和焊接過程),以及會有劇烈和持續熱波動的其他環境,採用聚合物端接的 MLCC 會值得考慮的優異解決方案。

關於作者

Image of Eli Bershadsky
More posts by Eli Bershadsky
 TechForum

Have questions or comments?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on TechForum, Digi-Key's online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resource.

Visit Tech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