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SiC 架構 MOSFET 提高電源轉換效率

作者:Bill Schweber

資料提供者:DigiKey 北美編輯群

在功率需求提高、法規要求以及效率和 EMI 方面的標準日趨嚴格下,電源供應器越來越需要使用電源切換元件,因為這種元件具有更高的效率與更寬廣的工作範圍。同時,設計人員也一直面臨降低成本和節省空間的壓力。面對這些需求,需要有新的方案代替傳統的矽 (Si) 架構 MOSFET。

碳化矽 (SiC) 已經成熟且發展到第三代,顯然是合適的替代方案之一。SiC 架構 FET 具有許多效能優勢,特別是在效率方面,且具有更高可靠性、更少的熱管理問題,以及更小的覆蓋區。雖然可能需要進行一些調整,但這些元件適用於整個電源領域,而且在設計技術上無需大幅變革。

本文會簡單比較 Si 與 SiC,並介紹 Wolfspeed 的 SiC 元件範例,然後說明如何使用這些元件進行設計。

SiC 與 Si MOSFET 的比較

首先,瞭解技術和術語很重要,SiC 架構 FET 和以往的 Si MOSFET 一樣,都是 MOSFET。廣義來說,兩者內部的實體結構類似,而且都是具有源極、汲極和閘極連接的三端子元件。

兩者的差異正如名稱所示,SiC 架構 FET 採用碳化矽作為基材,而非單純只用矽材。這在業界中廣稱為 SiC 元件,而省略 MOSFET 部分。本文將其稱為 SiC FET。

為何要使用 SiC 化合物作為材料?基於許多深層物理原因,SiC 有三個主要的電氣特性和矽材大相逕庭,且每個特性都能帶來運作上的優勢;另外,還有其他一些較微妙的差異 (圖 1)。

SiC 與 Si 和 GaN 固態材料的關鍵材料特性比較圖圖 1:SiC 與 Si 和 GaN 固態材料的關鍵材料特性概略比較。相較於矽,SiC 擁有更高的臨界崩潰、更高的熱導率,以及更寬的能隙。(圖片來源:Researchgate)

這些特性包括:

  • 更高的臨界崩潰電場電壓 (大約為 2.8 MV/cm,矽為 0.3 MV/cm),因此能以很薄的層,在指定電壓額定值下運作,大幅降低導通電阻。
  • 更高的導熱率,能在截面積上達到更高的電流密度。
  • 更寬的能隙,能讓高溫時的漏電流變得更低 (能隙是指半導體與絕緣體中,價帶頂端與導帶底部之間的能量差異,以 eV 為單位)。因此,SiC 二極體和 FET 常被稱為寬能隙 (WBG) 元件。

有鑒於此,SiC 架構元件能阻斷的電壓大約比矽元件高出十倍,並能在 25°C 時,以大約快十倍的速度進行切換,而導通電阻只有一半或是更少。同時,由於能在更高的溫度下工作 (SiC 為 200°C,矽為 125°C),SiC 架構元件的散熱設計和熱管理變得更為容易。

閘極驅動器是發揮優勢的關鍵要角

電源裝置少了閘極驅動器就無法工作,後者不僅能將低位準的數位控制訊號,轉換為所需的電流和電壓訊號以及電源裝置所需的時序,同時還能針對大多數類型的外部故障提供一定的防護。對 SiC FET 來說,驅動器必須包含額外的功能,才能提供以下能力:

  • 將傳導和切換損耗以及閘極損耗降到最低。這些損耗包括非導通和導通能量、米勒效應以及閘極驅動電流需求。非導通能量取決於截止狀態下的閘極電阻以及閘極至源極電壓。為了減少上述損耗,必須從閘極消耗更多電流。其中一個方法是讓驅動器在非導通期間,對閘極電壓施加負偏壓。同樣地,減少閘極電阻即可減少導通能量。
  • 將米勒效應及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以免在某些情況和應用配置下,寄生電容量導致意外導通。這個由米勒效應誘發的導通結果,會增加逆向復原能量並擴大損耗。有個解決方法是賦予驅動器所謂的米勒鉗位保護功能,以便在功率級切換期間控制驅動電流。
  • 以適當的電壓提供所需的流入與流出電流。比起矽 MOSFET,SiC 元件通常需要更高的正偏壓閘極驅動電壓 (+20 V),才能將損耗降到最低;另外,SiC 元件可能還需要 -2 至 -6 V 的負截止閘極電壓。需要的閘極電流量,係根據閘極電荷 (Qg)、VDD、汲極電流 ID、閘極至源極電壓以及閘極電阻,以普通計算式得出,而且一般只有幾安培左右。此電流必須有適當的流入與流出額定值,且迴轉率與 SiC FET 的切換速度相當。
  • 對板件與元件的寄生效應 (雜散電感和雜散電容) 進行模型建構並將其降至最低,但這可能會在這些元件處於較高的切換速度時引起振盪、電壓/電流過衝以及誤觸發。矽 MOSFET 有少量的電流「尾」,可充當阻尼或緩衝器,能將過衝和振鈴減少至某個程度。SiC MOSFET 沒有電流尾,因此汲極電壓過衝和振鈴可能會更高,並造成問題。減少這些寄生效應需要謹慎留意佈局問題,將導線長度縮到最短,並讓驅動器盡可能靠近其電源元件。即便只有短短幾公分也可能造成差異,因為這些雜散電感和雜散電容的影響,在 SiC FET 較快的切換速度下會更為顯著。減少振鈴還有第二個優點,即可減少因元件驅動器端和負載端高速切換而產生的 EMI。

儘管驅動 SiC MOSFET 時涉及其他問題,但有很多廠商都有針對此用途推出標準 IC,而且屬性符合 SiC 元件的特定需求。請注意,在許多設計裡,閘極驅動器及 SiC FET 必須與低電壓電路進行電流隔離。藉由光學脈衝變壓器,或是採用標準元件的電容隔離技術,都能達到隔離。之所以需要隔離,首先是基於安全考量,避免使用者在電路故障時受到高電壓的傷害,其次是因為在許多電路拓撲 (例如橋接型配置) 中,MOSFET 本身並不會接地。

新元件展現效能潛力

第一個商業化封裝的 SiC MOSEFT (CMF20120D),由 Wolfspeed 於 2011 年 1 月推出 (Wolfspeed 是 Wolfspeed的電源與 RF 事業部;此名稱係於 2015 年正式公佈);在此之前,SiC 晶圓已問世多年。此元件額定值為 1200 V/98 A,導通電阻為 80 mΩ (皆在 25°C 下),且採用 TO-247 封裝。Wolfspeed不久之後推出第 2 代製程,如今則提供第 3 代 SiC MOSEFT 專屬的 C3M 元件 (圖 2)。

Wolfspeed的第 2 代 (左) 和第 3 代 (右) SiC 製程結構對照圖圖 2:Wolfspeed的第 2 代 (左) 和第 3 代 (右) SiC 製程結構在比較之下顯示一些差異,但這些橫截面並未展現效能規格方面的改善成果。(圖片來源:Wolfspeed)

例如,C3M0280090J 是業界首批 900 V SiC MOSFET 平台的系列成員之一。此產品針對高頻電力電子應用進行最佳化,如再生能源逆變器、電動車充電系統,以及三相工業電源供應器 (表 1)。

阻斷電壓 900 V
+25°C 時的電流額定值 11.5 A
+25°C 時的 RDS(ON) 280 mΩ
封裝 TO-263-7
總閘極電荷 9.5 nC
最高接面溫度 +150°C
逆向復原電荷 (Qrr) 47 nC
逆向復原時間 (Trr) 20 ns

表 1:Wolfspeed的 C3M0280090J SiC MOSFET 首要屬性,顯示出其適用於再生能源逆變器、電動車充電系統以及三相工業電源供應器。(表格來源:Wolfspeed)

除了電壓/電流規格外,此元件還針對高速切換及低電容量進行最佳化,更採用低阻抗封裝與驅動器源連接 (圖 3),並設有逆向復原電荷 (Qrr) 較低的快速本體二極體,而且在汲極和源極間設置了較長的沿面距離 (大約 7 mm)。

Wolfspeed的 C3M0280090J 示意圖圖 3:Wolfspeed的 C3M0280090J 採用低阻抗封裝與驅動器源連接。(圖片來源:Wolfspeed)

此 900 V 平台能實現更小、更高效率的新一代電源轉換系統,成本與矽架構解決方案相當,但規格更優異。安全工作區 (SOA) 圖能概覽此 SiC FET 的能力 (圖 4)。當汲極至源極的電壓 (VDS) 較低時,最大電流會受到導通電阻的限制;而在 VDS 適度的情況下,此元件可在短時間內維持 15 A 的電流。

Wolfspeed的 C3M0280090J 安全工作區圖圖 4:Wolfspeed的 C3M0280090J 安全工作區圖顯示其 IDS 與 VDS 能力。(圖片來源:Wolfspeed)

封裝會影響效能表現

Wolfspeed還提供三個規格類似的元件,包括 C3M0075120DC3M0075120KC3M0075120J,而三者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封裝不同的結果 (圖 5)。

Wolfspeed以三種封裝提供同樣的 1200 V SiC FET 表格 (按此放大)圖 5:Wolfspeed以三種封裝提供同樣的 1200 V SiC FET,其規格大致相似,但並非完全相同。(圖片來源:Wolfspeed)

這些數字除了提供事實外,還有更多含意。尾碼為 D 的元件,採用三端子封裝 (TO-247-3),尾碼為 K 的元件則採用四端子封裝 (TO-247-4)。這兩個元件以及尾碼為 J 的七端子元件,均含有 Kelvin 源引腳,能減少閘極電路 L x di/dt 所引發的電壓尖峰效應。如此即可在閘極和源極施加更多的電壓,達到更快的動態切換。結果顯示,在接近額定電流的情況下測量元件時,切換損耗有可能降低 3.5 倍。

評估板和公版設計可加速邁向成功之路

雖然與 GHz 頻率的 RF 設計截然不同,但在打造高效能電路,以便在更高電壓和功率範圍下運作時,依然需要注意細節。元件和佈局的每個細微之處和特質都會被放大,哪怕是最微小的問題和疏失,都會對實體電路造成無法估算的影響。

為了幫助設計人員評估 C3M0075120D 及 C3M0075120K 等 SiC FET,Wolfspeed提供 KIT-CRD-3DD12P 升降壓評估套件,以展示這些元件的高速切換效能 (圖 6)。此套件可接受三端子封裝 C3M0075120D,以及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的四端子封裝 C3M0075120K。因此,設計人員可針對 Wolfspeed 的第 3 代 (C3M) MOSFET 在採用不同封裝下的效能進行測試與比較。

Wolfspeed的 KIT-CRD-3DD12P 評估套件圖片圖 6:KIT-CRD-3DD12P 評估套件能以簡便的方式針對採用 TO-247 封裝的三端子 C3M0075120D 以及四端子 C3M0075120K 進行效能評估;請注意,大型散熱片和環型電感有助於達到優異的散熱效能。(圖片來源:Wolfspeed)

此評估套件採用半橋配置,允許在上方和下方位置新增 MOSFET 或二極體,因此可將板件配置成常見的電源轉換拓撲,如同步降壓或同步升壓。另外也可在頂端或底部位置新增二極體,使用者就可評估非同步降壓或非同步升壓轉換器拓撲。

此外,為了減少功率損耗,此套件還搭載以「鐵矽鋁」製成的低損耗電感。這種磁性金屬粉末又稱為 Kool Mµ,成分有 85% 的鐵、9% 的矽和6% 的鋁。會使用此材料取代高導磁合金,是因為在主要的磁性與溫度參數規格上有所改進。

有些使用者需要設計其專屬的閘極驅動器子電路,Wolfspeed 也針對這些第 3 代 SiC FET 提供 CGD15SG00D2 閘極驅動器公版設計 (圖 7)。

Wolfspeed的 CGD15SG00D2 閘極驅動器公版設計的頂端和底部圖片圖 7:CGD15SG00D2 閘極驅動器公版設計的頂部 (左) 和底部 (右)。此板件相當完備,具有完整的 BOM 和佈建項目,能讓使用者對採用相同 SiC MOSFET 晶粒的三引線與四引線 TO-247 封裝進行效能評估。(圖片來源:Wolfspeed)

CGD15SG00D2 的高階方塊圖 (圖 8) 顯示此公版設計的功能,包括光耦合器 (U1)、閘極驅動器積體電路 (U2) 以及隔離式電源供應器 (X1)。光耦合器 (5000 VAC 隔離) 可接受脈寬調變 (PWM) 訊號,並提供 35/50 kV/µs (最小/典型) 的共模耐受能力。其他值得注意的特點如下:

  • 印刷電路的邏輯側與電源側之間,有一條溝槽可增強規定的沿面距離規格;而板件的主電路與二次電路之間,有一條 9 mm 的沿面距離增強溝槽。
  • 有一個 2 W 隔離式電源供應器,可支援更大型的 MOSFET 以更高的頻率運作。
  • 具有獨立的閘極導通與非導通電阻並搭載專用的二極體,可讓使用者自訂並最佳化導通與非導通訊號。
  • 邏輯電源輸入採用共模電感,可增強 EMI 耐受能力。

Wolfspeed的 CGD15SG00D2 閘極驅動器高階方塊圖圖 8:CGD15SG00D2 閘極驅動器公版設計的高階方塊圖顯示出主要的功能區塊,包括光耦合器 U1、閘極驅動器 IC U2 以及隔離式電源供應器 X1。(圖片來源:Wolfspeed)

結論

與傳統的 Si MOSFET 相比,Wolfspeed 的第 3 代 SiC MOSFET 在電源切換應用的效率和散熱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效能優勢。若搭載合適的驅動器,這些產品能為既有以及新興的應用提供可靠一致的效能。

 
DigiKey logo

聲明:各作者及/或論壇參與者於本網站所發表之意見、理念和觀點,概不反映 DigiKey 的意見、理念和觀點,亦非 DigiKey 的正式原則。

關於作者

Image of Bill Schweber

Bill Schweber

Bill Schweber 是電子產品工程師,至今已撰寫三本有關電子通訊系統的教科書,以及數百篇技術文章、評論專欄,及產品特色介紹。他曾擔任 EE Times 的多個特定主題網站的技術網站管理人,以及 EDN 的執行編輯和類比技術編輯。

在類比和混合式訊號 IC 領導廠商 Analog Devices, Inc. 任職期間,Bill 從事行銷溝通 (即公關) 職務,因此他在技術及公關職能兩個方面皆有實務經驗,能與媒體雙向交流公司產品、業務事例及傳遞訊息。

Bill 在加入 Analog 從事行銷溝通職務前,原在業界舉足輕重的技術期刊擔任副主編,也曾任職於該公司的產品行銷和應用工程團隊。在此之前,Bill 於 Instron Corp. 從事材料測試用機器控制的類比電路和電源電路設計以及系統整合。

他擁有麻薩諸塞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學位,為註冊專業工程師,並持有進階級業餘無線電執照。Bill 也曾就各類工程主題進行線上課程的規劃、撰寫及講授,包括 MOSFET 概論、ADC 的選擇以及驅動 LED。

關於出版者

DigiKey 北美編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