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Wi-Fi 型無線感測器進行遠端監測
資料提供者:DigiKey 北美編輯群
2020-09-01
現代工廠的數位系統越來越複雜,來自眾多不同廠商的裝置與軟體之間亦彼此互連。這種複雜性導致人們放棄使用自行研發的介面,取而代之的是乙太網路和 Wi-Fi® 等通用標準。數位通訊的標準化可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 4.0) 的一部分,物聯網 (IoT) 技術可藉此大幅簡化不同裝置的連線 (圖 1)。本文將探討最常見的 Wi-Fi 型感測器網路形式及其典型應用。
圖 1:支援 Wi-Fi 的感測功能在工業環境中越來越普遍。
Wi-Fi 的發展歷程與版本
Wi-Fi 是以 IEEE 802.11 為基礎的無線網路通訊協定,但經過進一步的標準化,以確保裝置互通性。Wi-Fi 標準由 Wi-Fi® 聯盟維護,只有經過認證符合此標準的產品才可以標示其商標。
802.11 標準是適用於無線區域網路 (LAN) 應用的成熟標準。該標準由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於 1997 年發表,名稱為 802.11-1997。後續的主要版本按時間順序依次包含 802.11b、802.11a、802.11g、802.11n 及 802.11ac。雖然 IEEE 802.11 為 Wi-Fi 提供了技術基礎,但 IEEE 並沒有進行任何認證或測試,這導致早期裝置具有互通性的問題。
1999 年,幾家最先採用 IEEE 802.11 的公司,組成了 Wi-Fi 聯盟。此聯盟的目標是讓會員公司生產的裝置有更好的互通性。創始會員公司包括 3Com 和 Nokia。各代 Wi-Fi 與相對應的 IEEE 802.11 標準主要版本,如表 1 所示。
|
表 1:歷年來的 Wi-Fi 標準。
覆蓋範圍、速度和頻率
Wi-Fi 可在不同的頻率下工作,且通常可設定裝置使用不同的頻率。最常見的頻率為 2.4 GHz 和 5 GHz。
一般來說,頻率越高,資料傳輸速率越高。不過,頻率越高,也越容易耗散,特別是通過固態物體時。因此,較低的頻率通常能提供較大的覆蓋範圍。
與其他裝置同頻工作時,Wi-Fi 也較容易受到干擾。舉例來說,使用 2.4 GHz 時,微波爐、無線電話和藍牙裝置可能會干擾 Wi-Fi 運作。這表示在特定環境下,5 GHz 提供的覆蓋範圍或許比 2.4 GHz 還要大。如果在特定的頻率下遇到問題,試試不同的頻道甚至頻帶,往往是最簡單的方法。
頻率範圍是內含特定頻道定義的頻帶。舉例來說,2.4 GHz 共分成 14 個頻道。頻道 1 的範圍是 2401 至 2423 MHz,頻道 2 是 2406 至 2428 MHz,以此類推。5 GHz 頻帶中的頻道數量則更多。
IEEE 802.11ah 又稱為 Wi-Fi HaLow 或延伸範圍,以大約 900 MHz 的低頻帶工作,並結合狹窄的 1 MHz RF 頻道。這些低頻的狹窄頻道結合協定的變化後,意味著功耗降低許多,甚至比低功耗藍牙還要低。覆蓋範圍是 2.4 GHz 的兩倍左右,單串流在 150 kbps 下可超過 40 公尺,使用更複雜的雙串流晶片則可超過 80 公尺。雖然 IEEE 已經發佈 802.11ah 標準,但 Wi-Fi 聯盟尚未開始對裝置進行認證。
另一方面,IEEE 802.11ad (又稱為 WiGig),以大約 60 GHz 的更高頻帶工作,可達到典型值大約為 7 Gbit/s 的高資料傳輸率。
Wi-Fi 網路拓撲
網路的拓撲是裝置之間連線的基本架構 (圖 2)。例如,在星形拓撲中,有一個裝置是中樞,其他所有裝置都會連到中樞。在全連線拓撲中,每個裝置都會與其他所有裝置連接。網狀拓撲與全連線拓撲類似,屬於非集中式連線,但每一對裝置之間可能並未連線,這種拓撲也稱為部分連線網狀拓撲。在匯流排拓撲中,每個裝置都連接到一條纜線,即稱為匯流排。
圖 2:網路拓撲種類繁多,但大多數 Wi-Fi 網路都是星形或網狀。(圖片來源:Design World)
Wi-Fi 網路通常不是星形就是網狀。網狀拓撲穩健而安全,不僅能降低功耗,還能縮短個別連結,進而增進覆蓋範圍。對於具有許多低功率感測器的大型 IoT 網路而言,這些是很重要的優勢。不過,星形網路也具有此方面的優勢。在星形網路中,個別裝置可以間歇性地傳輸,只有中樞需要持續供電以提供 Wi-Fi 訊號。
工業專用 Wi-Fi 實作
如上所述,Wi-Fi HaLow 使用較低的頻率來擴大覆蓋範圍,並降低功耗。這對小型電池供電式裝置很有用。在需要即時通訊的控制與工業自動化應用中,Wi-Fi 不容易提供速度夠快、低延遲且穩定的連線。雖然人們十多年來一直對即時 Wi-Fi 感到興趣,但這項技術尚未受到廣泛採用。最成功的即時 Wi-Fi 實作也許是 WIA-PA,這是中國用於製程自動化的工業無線通訊標準。
Wi-Fi 在工業上的用途通常出現在要求較不嚴苛的應用,例如動作感測器與條碼掃描器。對機器狀態進行監測已變得非常普遍。旋轉型機器會使用加速計來監測振動。另外,環境監測也是狀態監測的重要環節之一,通常會部署小型的溫度、壓力、濕度及氣體濃度感測器。
狀態監測感測器可部署在許多不同的環境,包括常見的工廠與倉儲機器,以及高價值的商用車輛,如卡車、運土設備和飛行器等。此外,在發電、採礦和鑽探領域,狀態監測技術也已非常成熟,並扮演著關鍵角色。
還有其他一些部署無線感測器的應用範例,如交通、污染程度和天氣的監測等。
競爭技術
除了 Wi-Fi 以外,還有其他標準能讓工業裝置之間達到無線通訊。在短距和低功耗應用方面,Wi-Fi 與藍牙及 Zigbee 相互競爭。在遠距應用方面,與 Wi-Fi 競爭的主要技術是行動網路技術,即 3G、4G 和 5G。
下面僅以一個低功率微控制器單元 (MCU) 為例,說明如何幫助工程師透過低功耗藍牙 (BLE) 建立通訊,以及透過 XBee Wi-Fi 模組建立 Wi-Fi:
藍牙是公認的低功率通訊標準。Zigbee 是以 IEEE 802.15.4 為基礎的更新技術,可使用比藍牙更低成本的硬體和功率。雖然 Wi-Fi HaLow 想角逐這個領域,但無法達到 Zigbee 的超低成本與功率。而 5G 則擁有自己的低功率技術,即低功率廣域 (LPWA),讓競爭情況更加複雜。
能源採集能力能讓這類低功率技術更加完備:
結論
許多工業裝置製造商依然使用自行研發的工業無線技術。雖然這會增加互通性的困難度,但也表示能提供更高的安全性與即時通訊。Wi-Fi 在這些領域中持續改善,工程師可以預期將有更多裝置採用此開放標準。另一方面,5G 也在無線 IIoT 應用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未來幾年,最新的 Wi-Fi 6 和 5G 標準之間會有更多的競爭。

聲明:各作者及/或論壇參與者於本網站所發表之意見、理念和觀點,概不反映 DigiKey 的意見、理念和觀點,亦非 DigiKey 的正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