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進階切換 IC 實作高效、功能豐富的低功率 AC/DC 電源
資料提供者:DigiKey 北美編輯群
2024-08-13
大約 10 W 或更低的低功率 AC/DC 電源廣泛用於家用調光器、開關、感測器、電器、物聯網 (IoT) 和工業控制。其工作週期相對較低,且負載長時間處於待機模式,但當裝置啟動時,電源必須快速「喚醒」。
從概念上來看,設計這樣的電源很簡單:一開始只要幾個線路整流用的二極管,接著添加一個控制器 IC,將濾波電容放在輸出端,如果需要隔離,就插入一個變壓器,任務就算完成了。然而,儘管看似簡單,但打造這些電源的實際情況則大不相同。
必須提供基本功能,以便達到穩定的 DC 輸出軌,更要符合多種嚴格的法規要求,以確保使用者安全、負載效率和待機效率。此外,設計人員還必須考量實體佈局、支援元件、可靠性、效能評估、認證和封裝問題,也要盡力將佔地面積和成本降至最低,同時滿足較短的上市週期。
本文將介紹 Power Integrations 的一系列高整合度離線式切換控制器 IC,並且展示如何利用這些 IC 來應對這些挑戰。
整合式 MOSFET 和控制器 IC
Power Integrations 的 LinkSwitch-TNZ 系列由 8 個不同的離線式切換控制器 IC 組成,將 725 V 功率 MOSFET 開關與電源控制器集結在單一裝置中,並採用 SO-8C 封裝。每個單晶片 IC 都具有優異的突波耐受能力、振盪器、用於自偏壓的高壓切換式電流源、頻率抖動、快速 (逐週期) 電流限制、遲滯熱關斷,以及輸出和輸入過壓保護電路。
依據所選的導通模式,這些裝置可以使用輸出電流為 225 mA 或 360 mA 的 LNK3306D-TL 構成非隔離式佈局的核心,例如降壓轉換器設計 (圖 1)。更可配置成非隔離式降壓升壓電源供應器,提供高達 575 mA 的輸出電流。
圖 1:這種採用 LinkSwitch 系列成員的典型非隔離式降壓轉換器設計,是使用這些裝置可達成的眾多可能拓撲之一。(圖片來源:Power Integrations)
雖然有些負載經過雙重絕緣或以其他方式保護而不受 AC 線路故障影響,因此不需要電流隔離,但有些裝置則需要電流隔離。在此情況下,在通用輸入的隔離式返馳設計中使用 LinkSwitch-TNZ 裝置會是更好的選擇。在該拓撲中,此裝置可提供高達 12 W 的輸出功率。
LinkSwitch-TNZ 系列的 IC 可提供不同的輸出電流和功率容量,視拓撲而定 (表 1)。
表 1:LinkSwitch-TNZ 系列可支援多種配置、拓撲和工作模式。每種配置都有不同的最大輸出電流或功率限制。(圖片來源:Power Integrations)
從概念到實作
LinkSwitch-TNZ 系列具有高整合度和靈活性,可簡化設計人員的工作。要開發通過認證、可運送的電源設計會面臨諸多挑戰,包括:
- 與效率和安全相關的嚴格強制性要求。由於需要在待機模式下提供電力,同時仍要符合嚴格的待機能源效率規定,因此開發上會更加困難。LinkSwitch-TNZ IC 提供同級最佳的輕度負載效率,不只能供電給更多系統功能,還符合相關的待機規範,包括:
- 歐盟委員會 (EC) 家用電器標準 (1275),其要求設備在待機或關閉模式下的耗電量不得超過 0.5 W
- 智慧家庭能源管理系統 (SHEMS) 的能源之星 1.1 版,其針對智慧照明控制裝置,將待機功耗限制為 0.5 W
- 中國的 GB24849,其針對微波爐的關閉模式將功耗限制在 0.5 W
除了符合這些要求,LinkSwitch-TNZ IC 比起獨立式設計,更減少 40% 以上的元件數量。LinkSwitch-TNZ 切換式電源 IC 可在線路和負載之間達到 ±3% 的調節,可利用外部偏壓達到低於 30 mW 的空載功耗,且 IC 的待機電流低於 100 µA。
- 可安全支援雙線 AC 線路連接,無需中性線和三線連接。許多負載,如調光器、開關和感測器,都沒有第三條線,因此有漏電流過大和潛在危險的風險。該標準制訂了多種情況下的最大洩電流,而 LinkSwitch-TNZ 在雙線、無中性線的設計下,漏電流低於 150 µA,因此低於標準的最大值。
- 不超過電磁干擾 (EMI) 排放限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LinkSwitch-TNZ 振盪器採用展頻技術,在標稱 66 kHz 切換頻率附近引進 4 kHz 的少量頻率抖動 (圖 2)。頻率抖動的調變速率設定為 1 kHz,藉此針對平均和準峰值的排放達到最佳化的 EMI 降低效果。
圖 2:為了將 EMI 排放維持在法規限制內,LinkSwitch-TNZ 振盪器採用展頻技術,在標稱 66 kHz 切換頻率附近引進 4 kHz 展頻。(圖片來源:Power Integrations)
- 以最少的額外元件或功耗偵測 AC 線路的零交越。電燈開關、調光器、感測器和插頭都需要這個偵測功能,這些元件會使用繼電器或三端雙向可控矽開關元件定期連接和斷開 AC 線路。
智慧家庭和大樓自動化 (HBA) 產品和電器會使用零交越訊號來控制切換,以便將切換應力和系統湧入電流降至最低。
同樣地,電器通常會使用離散式零交越偵測電路來控制馬達和微控制器單元 (MCU) 的時序。這些應用還需要一個輔助電源,用於無線連線、閘極驅動器、感測器和顯示器。
為了達到這一點,通常會採用離散式電路來偵測 AC 線路零交越,以控制主電源裝置的導通轉換,同時降低切換損耗和湧入電流。此作法需要許多元件而且損耗非常大,有時幾乎會消耗待機功率預算的一半。
相反地,LinkSwitch-TNZ IC 提供準確的訊號,這表示正弦 AC 線路的電壓為 0 V。LinkSwitch-TNZ 的零交越偵測功耗低於 5 mW,因此能讓系統降低待機功率損耗,反之其他作法則需要 10 個或更多的離散式元件,且會耗散 50 至 100 mW 連續功率。
然後要考量 X 電容
線路 EMI 濾波器包括 X 類和 Y 類電容,可將 EMI/RFI 的產生降至最低。這些電容會直接連接 AC 線路與 AC 中性線的 AC 電力輸入 (圖 3)。
圖 3:要達到 EMI 濾波,必須在 AC 線路上使用 X 類和 Y 類濾波電容,但線路斷開後,必須對 X 類電容器進行控管,以確保使用者安全。(圖片來源:www.topdiode.com)
根據安全規定,在 AC 線路斷開時,EMC 濾波器中的 X 電容必須放電,以確保儲存的電壓和能量在切斷後不會長時間留在線路上。可允許的最大放電時間受到 IEC60950 和 IEC60065 等業界標準約束。
確保必要的放電會發生,傳統作法是在 X 電容上以並聯方式添加洩放電阻。但這個作法會帶來功率耗損。更好的解決方案是納入一個 X 電容放電功能,並搭配使用者可設定的時間常數。LNK3312D-TL 等 IC 就採用這種作法。如此一來就可縮小印刷電路板 (PCB) 空間,減少物料清單 (BOM) 並提高可靠性。
電源和轉換器需要多種保護功能。LinkSwitch-TNZ 系列 IC 中的所有裝置均內含以下:
- 緩啟動功能會在啟動時限制系統元件應力
- 短路和開路故障時會自動重啟
- 輸出過壓保護
- 線路輸入過壓保護
- 磁滯過溫保護
從 IC 到完整設計
若僅有單一個 IC,無論多優異或功能多豐富,都稱不上完整、隨時可用的 AC/DC 轉換器,因為許多元件都無法也不應該整合到此裝置中。包括大容量濾波電容、旁路電容、電感、變壓器和保護元件。以 LNK3302D-TL 裝置為基礎,搭載零交越偵測器的非隔離式通用輸入、6 V、80 mA 恆定電壓電源供應器,就具有外部元件的需求 (圖 4)。
圖 4:以 LNK3302D-TL IC 為基礎,具有零交越偵測器的完整、安全非隔離式通用輸入、6 V、80 mA 恆定電壓電源供應器所需的外部元件。(圖片來源:Power Integrations)
此外,針對沿面距離與淨空距離等屬性,也有維護安全的最小尺寸。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開發完整設計涉及的難度。LinkSwitch-TNZ IC 系列可簡化此工作。例如,使用 66 kHz 切換頻率,就只需要眾多廠商皆可提供的現成標準型磁性元件即可。此外,Power Integrations 也有提供公版設計。
若有需要隔離式電源,RDK-877 公版設計 (圖 5) 是一款以 LNK3306D-TL 為基礎且具有零交越偵測功能的 6 W 隔離式返馳式電源供應器。
圖 5:6W 的 RDK-877 公版設計以 LNK3306D-TL 為基礎,可提供返馳式拓撲的隔離功能。(圖片來源:Power Integrations)
此電源的輸入範圍介於 90 VAC 至 305 VAC,輸出為 12 V、500 mA,且在整個 AC 線路範圍內的空載功耗低於 30 mW。待機模式下可提供超過 350 mW 的功率,而主動模式下的效率符合 DOE6 和 EC CoC (v5) 的要求,在標稱負載下的滿載效率高於 80%。此設計還符合 EN550022 和 CISPR-22 B 類傳導 EMI 要求。
結論
設計和實作低功率的 AC/DC 電源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實際上,為了符合效能和效率的目標、安全和法規要求,以及成本、佔地面積和上市時間的要求,這項工作也有所挑戰。切換 IC,例如 Power Integrations 的 LinkSwitch-TNZ 系列複合式控制器和 MOSFET 中的切換 IC,就可大幅簡化此工作。這些 IC 可支援不同的功率位準,並可搭配多種電源拓撲使用,同時整合了零交越偵測和 X 電容放電等基本功能。

聲明:各作者及/或論壇參與者於本網站所發表之意見、理念和觀點,概不反映 DigiKey 的意見、理念和觀點,亦非 DigiKey 的正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