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瞭解各類電容的特性,以便正確安全地使用

作者:Art Pini

資料提供者:DigiKey 北美編輯群

電容是一種儲能元件,在類比及數位電子電路中不可或缺。這些元件可用於計時、波形產生和整形、阻擋直流電,以及耦合交流電訊號、執行濾波和平滑處理,當然還有儲存能量。由於使用範圍廣泛,市面上已出現相當多種電容,其採用各種板材、絕緣介電質和實體形式。在這些電容類型中,每一種均有各自特定的應用範圍。多樣化的產品選擇,表示在效能特性、可靠度、壽命、穩定性和成本方面,可能需要花時間仔細挑選,才能找到適合設計的最佳選擇。

為了找到確切符合預期電路應用的電容,必須瞭解每種電容的特性。其中必須涵蓋電容的電氣、物理和經濟特性。

本文將說明各種電容類型及其特性,以及重要的挑選條件。文中將以 Murata ElectronicsKEMETCornell Dubilier ElectronicsPanasoni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AVX Corporation 的產品作為範例,就關鍵的差異和屬性進行說明。

什麼是電容?

電容是一種在內部電場儲存能量的電子元件。這是一種基本的被動電子元件,與電阻和電感一樣。所有電容均具有相同的基本結構,兩個導電板中間以絕緣體分隔。絕緣體稱為介電質,可在施加電場後發生極化 (圖 1)。電容量與板面積 A 成正比,與板間距離 d 成反比。

基本電容包含兩個以非導電介電質分隔的導電板示意圖圖 1:基本電容包含兩個以非導電介電質分隔的導電板,此介電質在兩個導電板間的電場中以極化區域來儲存能量。(圖片來源: DigiKey)

史上第一個電容是 1745 年開發的萊頓瓶。萊頓瓶是一個玻璃壺,內外表面上襯有金屬箔片,最初用於儲存靜電荷。班傑明·富蘭克林曾使用萊頓瓶來證明閃電是一種電力現象,成為最早有記錄的萊頓瓶應用之一。

基本平行板電容的電容量可使用方程式 1 進行計算:

方程式 1 方程式 1

說明:

C 為電容量 (F)

A 為板材面積 (m²)

d 為導電板之間的距離 (m)

ε 為介電材料的電容率

ε 等於介電質的相對電容率 εr 乘以真空的電容率 ε0。相對電容率 εr 通常稱為介電常數 k。

根據方程式 1,電容量與介電常數及導電板面積成正比,並與導電板之間的距離成反比。要增加電容量,可以增加導電板的面積,也可以減少導電板之間的距離。由於真空的相對電容率為 1,且所有介電質的相對電容率都大於 1,因此插入介電質也會增加電容的電容量。一般而言,電容是以採用的介電質材料類型分類 (表 1)。

常見電容類型的特性表表 1:常見電容類型的特性,依介電質材料分類。(表格來源:DigiKey)

以下為欄位項目的相關註釋:

  • 電容的相對電容率或介電常數,會影響特定導電板面積和介電質厚度可達到的最大電容量。
  • 介電強度是介電質抵抗電壓崩潰的額定值,取決於介電質厚度。
  • 可達到的最小介電質厚度,對可實現的最大電容量及電容崩潰電壓會有影響。

電容構造

電容提供多種實體安裝配置,包括軸向、徑向和表面黏著 (圖 2)。

電容配置類型包括軸向、徑向和表面黏著的示意圖圖 2:電容安裝或配置類型包括軸向、徑向和表面黏著。表面黏著目前使用非常廣泛。(圖片來源:DigiKey)

軸向構造是將金屬箔片和介電質交錯層疊,或將兩側金屬化的介電質捲成圓柱形。導電板可以藉由插入接片或圓形導電端蓋來連接。

徑向類型通常由交錯的金屬層和介電層構成。金屬層會在末端橋接。徑向和軸向配置係用於通孔式安裝。

表面黏著電容也有賴於交錯的導電層和介電層。每一端的金屬層均以焊帽橋接,進行表面黏著。

電容電路模型

電容的電路模型包含全部三種被動電路元件 (圖 3)。

電容電路模型由電容、電感和電阻元件組成的示意圖圖 3:電容電路模型由電容、電感和電阻元件組成。(圖片來源:DigiKey)

電容電路模型由串聯電阻元件構成,其代表導電元件的歐姆電阻以及介電電阻。這稱為等效或有效串聯電阻 (ESR)。

當施加 AC 訊號至電容時,會產生介電效應。AC 電壓會讓介電質極化在每次循環時都產生變化,導致內部升溫。介電質的升溫取決於材料,並作為介電質的耗散因數來測量。耗散因數 (DF) 取決於電容的電容量和 ESR,可藉由方程式 2 計算:

方程式 2 方程式 2

說明:

XC 為電容電抗 (Ω)

ESR 為等效串聯電阻 (Ω)

由於電容抗期的關係,耗散因數取決於頻率,而且無因次,通常以百分比表示。耗散因數越小,升溫就越少,損耗也就越低。

模型中有一種串聯電感元件,稱為有效或等效串聯電感 (ESL)。這代表引線和導電路徑電感。串聯電感和電容量會產生串聯諧振。當低於串聯諧振頻率時,元件主要會表現出電容性,高於此頻率時,元件多表現出感應性。在許多高頻應用中,此串聯電感可能會出現問題。供應商會使用徑向和表面黏著元件配置中所示的分層結構,將電感降至最低。

並聯電阻代表介電質的絕緣電阻。各種模型元件的值,取決於電容配置及選用的結構材料。

陶瓷電容

這些電容使用陶瓷介電質。陶瓷電容分為兩類,即 Class 1 和 Class 2。Class 1 電容以二氧化鈦等順電陶瓷為基礎。此類陶瓷電容具有高穩定性、良好的電容溫度係數和低損耗特性。由於本身具準確度,因此適用於振盪器、濾波器和其他 RF 應用。

Class 2 陶瓷電容使用的陶瓷介電質,以鈦酸鋇等鐵電材料為基礎。由於這些材料具有很高的介電常數,Class 2 陶瓷電容每單位體積雖能提供更高的電容量,但準確度和穩定性低於 Class 1 電容。Class 2 陶瓷電容可用於旁路和耦合應用,電容的絕對值在這些應用中並非關鍵因素。

Murata Electronics 的 GCM1885C2A101JA16 即陶瓷電容的範例之一 (圖 4)。此 Class 1、100 pF 電容的容差為 5%,額定電壓為 100 V,並採用表面黏著配置。此電容預定用於汽車用途,額定溫度為 -55°C 至 +125°C。

Murata 的 GCM1885C2A101JA16 屬於 Class 1、100 pF 陶瓷表面黏著電容示意圖圖 4:GCM1885C2A101JA16 屬於 Class 1、100 pF 陶瓷表面黏著電容,容差為 5%,電壓額定值為 100 V。(圖片來源:Murata Electronics)

薄膜電容

薄膜電容使用塑膠薄膜作為介電質。導電板可實作為箔片層,或兩層薄薄的金屬化層,塑膠薄膜每側各一層。介電質所用的塑膠決定電容的特性。薄膜電容具有多種形式:

聚丙烯 (PP):這種電容的容差和穩定性特別好,並具有很低的 ESR 和 ESL,以及很高的電壓崩潰額定值。由於介電質具有溫度限制,這種電容只能作為引線式元件使用。PP 電容可用於高功率或高電壓的電路中,例如切換式電源供應器、安定器電路和高頻放電電路;也可用於一些音訊系統,以利用其低 ESR 和 ESL 的特性,確保訊號完整性。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 (PET):這些電容也稱為聚酯電容或聚酯薄膜電容,由於具有較高的介電常數,因此在薄膜電容中的容積效率最高。這些電容通常作為徑向引線元件,可用於一般用途電容應用。

聚苯硫醚 (PPS):這些電容僅製造為金屬化薄膜元件,其溫度穩定性特別好,因此可用於需要良好頻率穩定性的電路。

Panasoni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的 ECH-U1H101JX5 就是 PPS 薄膜電容的範例之一。此 100 pF 電容的容差為 5%,額定電壓為 50 V,並採用表面黏著配置。工作溫度範圍介於 -55°C 至 125°C,適用於一般電子應用。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PEN):這些電容與 PPS 電容相同,只能採用金屬化薄膜設計。這些元件具有高溫容差,並採用表面黏著配置,主要適用於需要高溫和高電壓效能的應用。

聚四氟乙烯 (PTFE) 或鐵氟龍電容以高溫和高電壓容差著稱。此電容以金屬化和箔片結構製造。PTFE 電容主要適用於需接觸高溫的應用。

電解電容

電解電容以高電容值和高容積效率著稱。之所以能產生這兩種特性,是因為採用電解液作為其中一個導電板。鋁質電解電容由四個獨立層組成,即鋁箔陰極、電解液浸透的隔離紙、經化學處理後形成極薄氧化鋁層的鋁陽極,最後則是另一層隔離紙。然後將這組材料捲起來,放置在密封的金屬罐中。

電解電容是極化的直流電 (DC) 元件,這表示必須將電壓施加至指定的正極端子和負極端子。儘管外殼具有洩壓膜片可進行反應管理,並儘量減少損壞的可能性,但若是未正確連接電解電容,仍可能導致爆炸破裂。

電解電容的主要優點是電容值高、尺寸小、成本較低。電容值具有寬廣的容差範圍和較高的漏電流。電解電容最常作為線性和切換式電源供應器中的濾波電容 (圖 5)。

10 µF 電解電容範例的圖片圖 5:電解電容的範例;所有元件的電容量均為 10 µF。(圖片來源:Kemet 和 AVX Corp.)

在圖 5 中,從左至右,首先是 Kemet 的 ESK106M063AC3FA,這是一款 10 µF、20% 及 63 V 的徑向引線式鋁質電解電容。工作溫度高達 85°C,工作壽命為 2,000 小時。此產品適用於一般用途的電解應用,包括濾波、解耦和旁路操作。

鋁質電解電容的替代品是鋁聚合物電容,此元件使用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取代電解液。鋁聚合物電容的 ESR 低於鋁質電解電容,工作壽命更長。如同所有電解電容,這些元件經過極化,可在電源供應器中當作濾波器和解耦電容。

Kemet 的 A758BG106M1EDAE070 是一款 10 µF、25 V 的徑向引線式鋁聚合物電容,在寬廣的溫度範圍內提供較長的壽命和較高的穩定性。此元件用於工業和商業應用,例如手機充電器和醫療電子產品。

鉭質電容是另一種形式的電解電容。這種電容使用化學方式在鉭箔上形成一層氧化鉭。其容積效率優於鋁質電解電容,但最大電壓位準通常較低。相較於鋁質電解電容,鉭質電容的 ESR 較低,溫度容差較高,因此在焊接過程中耐受性更好。

Kemet 的 T350E106K016AT 是一款 10 µF、10% 及 16 V 的徑向引線式鉭質電容。此元件的優點是尺寸小、低漏電、耗散因數低,可用於濾波、旁路、AC 耦合和計時應用。

最後一種電解電容類型是氧化鈮電解電容。鈮質電解電容係於鉭礦短缺的期間開發,將電解液由鉭替換成鈮和氧化鈮。由於介電常數較高,因此單位電容量的封裝尺寸較小。

AVX Corp. 的 NOJB106M010RWJ 是氧化鈮電解電容的範例之一。這一款 10 µF、20%、10 V 電容採用表面黏著配置。如同鉭質電解電容,此元件適用於濾波、旁路和 AC 耦合應用。

雲母電容

雲母電容大多為銀雲母電容,特性是電容容差非常小,僅有 ±1%;電容溫度係數低,通常為 50 ppm/°C;耗散因數特別低;而且施加電壓時的電容量變化小。此電容由於容差相當小且穩定性高,因此適用於 RF 電路。雲母介電質兩側有鍍銀,可提供導電表面。雲母是一種穩定的礦物,不會與大多數常見的電子污染物交互作用。

Cornell Dubilier Electronics 的 MC12FD101J-F 是一款 100 pF、5%、500 V 的雲母電容,採用表面黏著配置 (圖 6)。此電容適用於 MRI、行動無線電、功率放大器和振盪器等 RF 應用。額定工作溫度範圍介於 -55°C 至 125°C。

Cornell Dubilier Electronics 的 MC12FD101J-F 表面黏著式雲母電容的圖片圖 6:Cornell Dubilier Electronics 的 MC12FD101J-F 屬於表面黏著式雲母電容,適用於 RF 應用。(圖片來源:Cornell Dubilier Electronics)

結論

電容是電子產品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件。多年來,人們開發出多種具有各種特性的元件,讓某些電容技術特別適合用於特定的應用。對設計人員來說,非常值得在各種類型、配置和規格方面具備良好的工作知識,以確保針對指定應用做出最佳的選擇。

DigiKey logo

聲明:各作者及/或論壇參與者於本網站所發表之意見、理念和觀點,概不反映 DigiKey 的意見、理念和觀點,亦非 DigiKey 的正式原則。

關於作者

Image of Art Pini

Art Pini

Arthur (Art) Pini 是 DigiKey 的特約撰稿人。他擁有紐約市立學院的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以及紐約市立大學的電機工程碩士學位。他在電子業有超過五十年以上的經驗,曾任職於 Teledyne LeCroy、Summation、Wavetek,以及 Nicolet Scientific 的重要工程和行銷職務。他對量測技術有所鑽研,並且在示波器、頻譜分析器、任意波形產生器、數位轉換器,以及電表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關於出版者

DigiKey 北美編輯群